乌克兰2012年欠了中国15亿美元,期间多次延后还款,如今决定“暂停偿还”中国贷款。显然,这是想要赖账,如果乌克兰赖账,那么中国该如何要回这15亿美元?
这笔贷款的来龙去脉并不复杂。2012年,中乌双方在农业和能源领域达成合作协议,中国进出口银行向乌克兰提供了15亿美元的主权贷款,条件是乌方将通过向中国出口粮食等产品来偿还本金与利息。
说白了,这是中国花钱“锁定资源”的一种合作方式,本身并无问题。然而问题出在执行层面,贷款下去了,乌克兰却并没有按合同履行好义务。
据资料显示,乌方在收到贷款后,大部分钱并没有用于向中国供货,而是通过关联企业将资金转移至第三国,货物大多销往瑞士、埃及等地,中国实际收到的农产品只占合同金额的10%左右。
展开剩余81%截止2025年,乌克兰只偿还了7500万美元本金与4000多万利息,剩下的14亿多美元成了“烂账”。而从2024年8月开始,乌克兰甚至签署法令,宣布暂停偿还包括中国在内的全部外债,并启动债务重组。
这还不算完,更令人气愤的是,乌克兰甚至想把中国企业对马达西奇公司提出的45亿美元仲裁赔偿,也打包一起,和进出口银行的贷款进行“混合处理”,并美其名曰“统一重组”。换句话说:欠你钱的事,我们自己说了算,你还不能反对。
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,“穷”不是最可怕的,可怕的是“又穷又赖账”。乌克兰当前确实处在战争状态,但这并不构成它任意毁约、违约、甚至赖账的正当理由。
首先,这笔贷款是在乌克兰和平时期签署的,合同内容清晰,贷款对象为主权国家,法律效力不容置疑。战争虽然使其财政困难,但这不意味着可以理直气壮地赖掉别人的钱。更何况,中国早在2014年就已向伦敦高等法院提起了法律诉讼,乌方至今未配合、不履行,这是彻头彻尾的“有计划性拖账”。
其次,乌克兰不是没资源还债。它不缺粮、不缺矿,甚至还有一定的军工技术。只是它更愿意优先还西方国家的钱,原因也很现实,西方能给它武器、给它政治庇护,而中国在当前局势中保持中立,它就敢“欺软怕硬”,装作没看见中国的债权。
最后一点,乌克兰此举不仅是赖账,更是损害中国的国家信誉。中国多年来在全球推进“贷款换资源”“产能合作”“一带一路”等合作项目,如果这件事不处理好,那未来别的国家也可能有样学样,到时候我们是追还是不追?
中国早在2014年就已就此事向伦敦高等法院提起过诉讼,但过去11年里,几乎没有实质性进展。这一方面是因为西方法院的司法机制效率本身就慢,另一方面,更关键的是政治因素的干扰。
当前,西方国家几乎一致对乌克兰“网开一面”,无论是政治、舆论还是司法,都形成了一种“只许乌克兰哭穷,不许债主讨债”的荒唐氛围。在这种情况下,即使我们有再多的证据,想要靠西方法院来公平裁决,可能性几乎为零。
换句话说,打官司并非不重要,但我们不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这个方式上。尤其在当下的大环境下,我们更需要主动作为,用实际策略来维护自己的权益。
第一,可以对乌克兰的政府资产进行国际追索登记。虽然乌克兰在战争中经济困难,但并不等于没有海外资产。我们可以通过外交和法律渠道,对其在第三国的部分金融资产进行追索登记,增加其“赖账”的风险成本。让他们知道,违约不等于免责,赖账不等于摆脱债务。
第二,可以通过外交压力进行点对点谈判,施加影响力。中方目前依旧与乌克兰保持外交关系,也有多个政府层面的沟通机制。我们可以借此机会明确提出,中国希望乌方将15亿美元贷款偿还安排列入重组优先事项,并要求按照合同设定偿还比例。必要时,也可以通过中立国家或联合国渠道传递立场和信息。
第三,可以考虑在非核心领域“限制合作”,逐步施压。中国虽然未直接参与俄乌冲突,但乌克兰也明白中国的国际影响力。我们可以通过技术合作、进口通道、农业采购等方面调整节奏,给乌方释放出“你赖账,我不吃亏”的明确信号。
第四,最现实的方式——以货抵债。既然现金还不上,那就拿资源、粮食来还。尤其是在当前国际粮食紧张、原材料上涨的背景下,要求乌方按照协议逐步提供等值农产品,既合理又具有现实可行性。如果乌方真心想还,这并不是办不到的事。
说到底,乌克兰今天之所以敢如此“强硬”,本质是觉得中国不会为这笔钱动真格,或者说“只要装死拖着,咱就能赖过去”。
但一个理性的大国不会轻易动怒,却也绝不代表没有手段。比如乌克兰目前在多个国际组织中寻求合作、融资支持,中方完全可以在相关场合表达对其信用问题的关切,让其他投资方意识到乌方违约记录严重,形成国际上的负面信用标签。
再比如,乌克兰当前最核心的政治依靠是美国等西方盟友,而这些盟友也正大量从乌克兰获取资源、矿产,甚至军工技术。中国完全可以考虑在适当时机对这些交易表达关切,提醒乌方别把“中国的钱”转头变成“西方的军火”。
当然,中国没有必要走“极端路线”,但我们也有必要让乌克兰明白一件事:国际规则不是他们手里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的“游戏说明书”。
今天乌克兰拖欠中国15亿美元,看起来只是一笔金融上的争议,实际上却反映出当前国际关系中一个越来越现实的问题,为何一些小国总想着赖掉中国的账?就因为这些小国觉得中国好说话,是负责任的大国。
5亿也好,15亿也罢,都是中国人民的钱,面对赖账,我们必须有策略,来捍卫中方的权益,否则会有更多的国家有样学样。有了这个教训,对外也要有前瞻性以及应对的机制,不能为了国际形象,就这样算了,大国责任固然重要,但国家利益更重要。
发布于:河南省汇融优配-汇融优配官网-正规配资平台网站-配资交易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