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环球网
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全球“自杀”的最新数据显示,自杀是一个遍及全球的现象,每年约有70万人自杀身亡,平均每40秒就有1人自杀身亡,而自杀未遂的人数远远超过自杀死亡人数,并且由于种种原因,自杀死亡数据存在较大的低报现象。
“恰好的挫折”与难以承受之痛
月有阴晴圆缺,天有不测风云。任何人的内心,无法做到永远阳光,每个人的一生,难免经历一些伤痛。
有的人在挫折中成长,在痛苦中领悟,不仅避免让自己成为温室中的花朵,反而在一次次磕碰中提升“逆商”,在一次次跌倒中激发潜力。一些心理学家把这种没有超出个人承受力的挫折称为“恰好的挫折”。
然而,也有人在命运中遭遇突如其来的猛烈打击,其力度超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,他们的内心被深深刺痛然后结痂,成为稍稍触碰就会撕心裂肺疼痛的“心结”;还有的人突然陷入无法脱离的“心灵泥淖”,仿佛被黑暗的“心魔”笼罩,充满了无助与绝望……
由于年龄、阅历、阶层、收入、人际环境等因素的不同,同样一件事情,对你来说可能不是事,对别人可能就是天大的事;同样一个遭遇,你可能只是眉头一皱然后一笑而过,对别人可能如同泰山压顶而又无处可逃。
千元“小事”与内心崩溃
有这样的故事:19岁的农村孩子小过(化名),坐火车来到一线城市谋生,出站打车用手机支付时,多按了一个“0”,100元车费支付成了1000元,几经追讨未果,希望变成失望,几天之后他带着深深的自责,用一瓶农药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人生。
小过的父亲常年重病在家,五口之家三个孩子,靠母亲打零工维持生计,千把块钱,对很多人来说根本不多,但对小过来说就属于巨款,加上自幼敏感内向(可能存在抑郁倾向),一次看似不大的意外事件成了压垮他的千斤之锤。
对此,部分网友难以理解,也有网友感同身受。有人回忆说:十几年前我读大二,跟父母好磨了几个月,好不容易买了一部新手机,还没赶到学校,就在公交车上被偷了,那时真是难过至极,好久都缓不过来!还有的说:我高二时一个星期只有50块生活费,有一次在网吧丢了70块钱,感觉天要塌了,睡不着觉、吃不下饭,在宿舍足足躺了两天没起来。
曾在央媒做过记者的70后小静,曾在自己的书中回忆说:小学时失手打碎了一只碗,赶紧把碎片拼在一起,形成一只全是碎纹的白瓷碗,窝在一摞碗的最上面,忐忑不安地等着妈妈回家,至今还可以清晰地回顾那种如临大敌般的恐惧,那个黄昏比童年里的任何一天都要阴暗、都要漫长。可是,当妈妈回来发现后居然大笑,还跟邻居当笑话讲,根本没当回事。
对此,有网友留言说:这事让我想起了表哥家5岁的女儿,不小心把妈妈的口红弄坏了,直接就哭了,怎么哄都哄不住……
万遍抄写与逃学儿童
还有这样的案例:9岁的晨晨是个老实听话的小男孩,有一天早上跟妈妈说肚子疼、不想去学校,但在妈妈劝说下还是出了门。谁知,到了中午噩耗传来:晨晨跳楼身亡。事后查明,晨晨遭班主任多次体罚,最近被罚把“分级”这个词写一万遍。从孩子的笔迹看,面对这个情绪化的荒唐指令,晨晨工工整整地写了整整一本子,但依然没有达到一万遍的要求。爸爸回忆说,这是事发前孩子唯一一次向父母表示不想去学校。面对孩子活下去的最后机会,完全不懂心理学而又忙于生计的父母,终究没有做出及时的救助。
心理咨询师指出,晨晨说自己肚子疼应该并非撒谎,他是真真切切感到不适,但如果去医院检查,各项指标都会显示正常,这不是器质性病变,而是抑郁心理导致的躯体化症状;而一个人一旦发生躯体化症状,心理状态大都进入了较为严重的阶段。
家庭或学校里的创伤性事件,虽然大都是看上去很小的事,比如被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打了一巴掌,甚至几句挖苦的话,但就是这些小事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自杀的念头。面对考核压力、排名等焦虑,个别教师的情绪问题有时会传导给孩子,一些心理负能量会被包裹在老师的话语中,刺痛孩子的内心,这种阴影甚至可能伴随孩子的一生。
生与死:人类的两大本能
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曾说:“人的心灵不是平静的池塘,不是田园牧歌式的林间湖泊,它是一片海洋,里面藏有海底植物和可怕的居民。”实际上,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,几乎都会或轻或重地产生过自杀冲动。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认为,人类有两种基本的本能,一种是生的本能,包含有爱欲,具有建设性,另一种是死的本能,包含有憎恨,具有破坏性、攻击性。两大本能都潜藏在心灵的深层(潜意识)里面,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,但它们的力量巨大,对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具有决定性作用。
弗洛伊德的这个发现,与中医或易经的基本原理异曲同工(医易同源),就像太极图当中的一阴一阳,生的本能属于阳,死的本能属于阴,同时并存、作用相反、互相制约、互相转化,处在永恒的变动之中。通常情况下,这两股能量势均力敌,正负相抵,中正平和,势能为零,这叫做“阴阳平衡”,这时候人就心理健康。如果两股能量失衡,一方过多,另一方过少,这叫做“阴阳失衡”,正负不能相抵,就会产生多余的非常规能量,我称之为“负面能量”,这时候人就表现出心理疾病。阴阳失衡越严重,负面能量越多,症状就越严重。
负面能量无论如何压制或故意无视,都不会消失,好比大坝蓄积的洪水,又好似被压缩的弹簧,当能量累积到一定程度,总会在适当的条件下一泄而出。负面能量发泄释放时,会导致高风险和破坏行为,如果方向对内,就是自我伤害甚至自我毁灭(自杀),如果方向对外,就是暴躁逆反甚至暴力攻击,这两种释放方向在一定条件可以互相转化。
两大本能属于内因,对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起着决定作用,同时,外部环境是重要诱发和刺激因素,内外因素互为影响和联动,共同造就了一个人在当时当地当事的心理状态。
“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”
有心理学者指出,约一半精神心理问题始于青少年时期,多数未能及时干预,最终在成年时期发展成精神心理疾病。儿时形成的心理创伤,往往埋藏着自杀倾向这颗不定时炸弹,在后续的工作或生活中,如果发生了新的创伤事件,炸弹的导火索就可能被点燃。
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说:预防自杀并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,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——照顾朋友、家人和同事,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提供支持,这会使一切变得不同。
那么,该如何识别并帮助那些深陷“心灵泥潭”的人呢?《故事里的心理学丨预防自杀需要你我他共同做些啥?(下)》,我们接着说。(文/张加军)
汇融优配-汇融优配官网-正规配资平台网站-配资交易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